English

为孩子们勾勒英雄

2001-03-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晓剑 我有话说

自古英雄出少年,而作为艺术形象,活在当今孩子们心中的少年英雄并不是很多,参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孩子的形象似乎更是凤毛麟角,50年代有扛着红缨枪抓地主的红孩子和赶着羊群送鸡毛信的二小,60年代有用木头手枪打小日本的小兵张嘎,70年代有为红军送咸盐的冬子,80年代、90年代好像就是机器人、动画人和小歌星们在主导着孩子们的心灵走向了。

张品成就在用文字填补着近年来文学艺术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少年英雄形象的空白!他的新著《永远的哨兵》当然是他工作成果的一部分。

这是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在这部装帧精良、设计别具一格的印刷品中,收录了张品成的19篇作品,按著名评论家周政保为其做的序中所言:“很实在地感觉到这是一本难得而富有意味的小说集。不只是不少作品写得很出色,而且题材专一,都是描写小红军生活的,尤其是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拥有自己的特性,称得上是好看耐读。在我看来,红军题材的小说能写到这种程度,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我看来,政保兄的“不容易”首先是指在浮躁的今天,还有人能够潜下心来写小红军的故事,去为7岁就唱情哥情妹、10岁就把天王歌后当成偶像、12岁就开始谈恋爱的孩子们说点“古时候”的事,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祖爷爷的儿时有一群孩子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是指在儿童读物市场革命题材小说并不被看好的状况下,还有人能够不以赚钱为目的,持之以恒地写着;第三是并不因是为孩子写作而敷衍了事,如同一些设计和制作校服的人那样,把质次价高、式样丑陋的服装强制性地批发出去,而是精益求精,力求有阅读快感和精神背景;这委实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点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的精神,而这点精神又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

我很惊讶张品成竟然很熟悉红军时期的生活,更很有分寸感地把握住了一心要闹革命、求翻身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显然他曾很扎实地在革命老区深入采访甚至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为那些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事件和感人肺腑、刻骨铭心的人物所打动,才能“独具慧眼,透视过历史上血色苍茫的一页,写那红白交错、血水交织年代中人的性情、心灵,人的愿望与精神。”(鲁枢元语)

战争代表着死亡,而战争时期的孩子们怎样面对死亡,这是《永远的哨兵》中绝不回避的问题。于是,为了理想而献身成为了几乎所有收录篇目的主题,永远的哨兵就浓烈地凸现出捍卫大多数人利益、保护自己家园、监视毁灭人类的罪恶行径、准备向一切倒行逆施的行为发动进攻的大无畏态势,从而具备了鲜明的现实意义———牺牲是有价值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这对于当代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必须的,又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的精神境界。

我可以想象,品成除了对文学创作的天生热爱以外,肯定存在着未因商品大潮而泯灭的良知,这种良知成为他为孩子们写作的原动力,他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有时还必须忍受着成人们的嘲笑,但他不会感到苦涩,不会感到屈辱,因为孩子们会给他带来欢笑,带来一片净土,在这欢笑声中,在这净土之上,他为孩子们勾勒英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